看瓊斯盃應該抱著國家隊對決的心態還是練習賽賺經驗值就好呢?我想後者可能會讓球迷們的心理較平衡些吧。
中美之戰,和過往相比實力並不算太強的美國隊,最後六秒靠著 Josh Carter 的再見三分球終結中華隊,86:83,達成三連勝。中華隊在 83:83 雙方平手時原也有機會超前,惜主力射手陳信安孤注一擲的大號三分球沒進,留下了六秒給美國隊機會,美國隊沒有地利,但掌握了天時與人和,妥善運用完六秒,同時控衛 Dominque Kirk 切入分球給外圍的 Carter 出手,球進,上帝站在美國這邊,媽祖沒幫中華隊,比賽結束。
美國隊的陣容且先按下,我們來看看此役中華隊的表現:
那是陳信安?I can't believe.
如果他的定位就是三分射手的話,那他這樣拿到球就硬砍,總計投十一中六的成績單並不算難看,因為沒有他第四節的四顆三分球,中華隊早繳械投降,不會再有最後的六秒生死戰,但這是以「結果論」,如果是用「過程」來衡量的話,陳信安今晚的表現,是一個不及格的主力得分手。
三分球絕對是一個武器,但絕不能只會這一種武器,陳信安除了依靠所謂的「手感」之外,沒有辦法再用任何方式對球隊有所貢獻,甚至是過去曾令人驚艷的神妙一傳,在今天的他手上使來更像是無頭蒼蠅般的亂傳,根本沒有任何效益可言(你不可能每次傳球都想傳出那種一擊必殺的妙傳啊)。對一個曾打過美國夏季聯盟比賽的球員而言,陳信安對球賽的解讀能力並未比國內其他同級球員高出多少。
是的,他的身體素質、彈性、爆發力依舊存在,仍然是國內飛人第一把交椅,仍然足以殺遍 SBL 各路英雄好漢,但是換到國際賽呢?面對肌肉碰撞程度更高的比賽等級,陳信安失去絕對優勢之後卻無法更聰明的打球,只是繼續依靠滯空能力拉竿、拋射、隨手一投要犯規,看在球迷眼裡,盡是更多的失望和無奈,什麼時候你才能成為國內最強球員?什麼時候你才能發揮強大的主宰力,讓外國球隊知道,中華隊有個擋不住的男人 --- 陳信安呢?
比起來林志傑目前在中華隊的表現是比較好的幾個球員之一,他較佳的運球技巧和願意直接攻擊籃框的進攻方式,讓他的得分效率穩定且在攻守端都對球隊有幫助,不論是切入分球或和田壘的小組合作,都讓球隊攻勢打的更明瞭實用,中華隊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個人強勢得分點,而是一套能讓所有球員長處皆能發揮的系統,此時除教練團的協助之外,球員的自我調整至為重要。
田壘是「F4」之中先發替補兩相宜的人選,由於他雖然有高度,但教練團使用他的方式多傾向為外圍投射,這當然有些浪費他的天賦,但事實上田壘的命中率並不差,同時他的機動性讓他在場上能填補更多任務,所以這樣能裡能外的調度,或許是使用田壘的最佳定位。
曾文鼎則是中華隊唯一的中鋒,和陳信安一樣在國內殺遍天下的禁區這下換成處處是肌肉、高度的外國城牆後,曾文鼎的籃下進攻無法再成為一有力進攻點,但也不是要他放棄強攻,只是得伺機而作,將重心先放在防守上,進攻時則需要多和三箭頭做配合製造機會。目前在進攻模式多依賴三分長射的情況下,防守面上幾乎全靠曾文鼎做守門人的工作,若少了曾文鼎的低位防守和數不清的補防封阻,中華隊早垮了。
「F4」當中,林志傑、田壘和曾文鼎都慢慢找到自己在中華隊的定位,只剩下陳信安似乎仍未開竅,尚在「全能球員」和「全不能球員」的迷思中摸索,這些講到爛的問題到現在好像也已不是「教練授意還是個人意志」的問題了,就是態度二字罷了。
號稱近年來最強的中華隊,所有能入選的球員都是一時之選,但在四大天王的光環下,目前除先發控球後衛陳志忠尚有表現空間之外,其餘球員似乎都被式微了,連一個基本的 Role Player 功能也發揮有限,真正印證了「籃球不是算數」這句名言。有些年輕球員選進來是為了培訓買經驗的,但像李學林、楊玉明、周士淵、李啟億這幾個中生代球星,則不應該只淪為跑龍套的角色,中華隊不是只有「F4」,靠「F4」也不能保證必贏,教練團的工作還有點忙。
至於球迷看瓊斯盃,就當一起為中華隊成長的道路做見證好了(這樣比較不難過)。
留言列表